名家小传|朱熹:从学霸到圣贤的传奇之路与多元贡献
发布时间:2024-11-25 11:53:41
浏览量: 累计3人次

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文化巨匠。自 1241 年从祀孔庙,至 1721 年荣列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且是唯一一位非孔子亲传弟子却得以配享孔庙之人。

今日,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深入探寻这位自孔子、孟子之后最为杰出的儒学大师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领略其在诸多领域的卓越建树与深远影响。

image.png



一、逢考必过



1130年9月15日,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城南的郑安道宅,因尤溪古名沈溪,又取乳名“沈郎”。8岁时其父朱松入朝为官,寄居浦城,开始对他启蒙教育。11岁随父迁往建州(今称建州),接受儒学教育,14岁其父去世,寄托给崇安“五夫三先生”(刘子荤、刘勉之、胡宪)接受书院教育。


1147年,17岁的朱熹又回到建瓯参加科举考试,首次参加乡试就在300多名考生中取得第一名。当年建州贡院的主考官蔡兹评阅其试卷,禁不住赞叹道:“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作为一个硬核学霸,朱熹几乎逢考必过。第二年,朱熹赴京城临安参加礼部会试后考中进士,之后又参加了官吏选拔考试,顺利通过,从此走上仕途。



二、“视民如伤”



朱熹的仕途加起来不到9年,除了第一次任期3年期满辞任,其他几次时间都很短。

1153年,朱熹担任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主簿。就职之初,朱熹就在官署大堂上悬挂了一面“视民如伤”的牌匾。“视民如伤”出自《左传》中陈怀公与逢滑的一段对话。陈怀公问:“国胜君亡,非祸而何?”逢滑回答:“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逢滑的意思是,国家想兴旺,就要把百姓当作有伤病的人一样照顾,这就是它的福德;国家想灭亡,就把百姓当作尘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灾祸。朱熹以“视民如伤”作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

《宋元学案》记载,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还体恤乡里百姓,上书减免赋税,重视乡村教育,筹款整修县学。3年任期结束,朱熹政绩突出,深受乡民拥戴,《宋元学案》记载:“士思其教,民怀其德,不忍其去”。

image.png

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收录

黄宗羲撰《宋元学案》

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他到任时当地旱灾十分严重。朱熹不仅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还积极向朝廷争取减免税赋。因措施得力,百姓“多所全活”。  


1181年8月,朱熹因为救荒有方,宰相王淮举荐他前往浙东救灾。他还未到任就给各地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时,各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天都去乡间考察灾情,当他巡视到台州时,发现唐仲友贪污枉法。他在明知唐仲友是宰相王淮的亲戚的情况下,仍六上奏章,严词弹劾唐仲友,连宰相王淮也一并举报,举报的结果是仅仅任职9个月。


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漳州,当时漳州农民的田产被地主兼并,但产去税存,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朱熹出了一个榜文,政策是核实田亩、随地纳税。这样的政策,百姓广为拥护,却遭到豪门大族的抵制和反对。当时的宰相留正是豪强地主群体的代表,这个推行起来非常难,也就一年,朱熹就郁闷离职了。


最后一次仅仅在朝46天。1194年,朱熹受诏赴经筵讲义,因此引起了权贵妒恨。再者朱熹常劝诫皇帝,皇帝甚为不喜,加之他人弹劾,皇帝就以“朱子迂阔”为由,将在朝仅46天的“帝王之师”朱熹逐出御前经筵。


三、古琴家



朱熹一生研究领域颇为广泛,涉及哲学、伦理、历史、政治学、文字学、文学理论等等。众所周知,他在理学、教育方面成就卓越,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位古琴家。依中国的传统,琴、棋、书、画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琴”象征着精致、哲理和智慧,是“君子伴侣”。无论他在哪,始终有两件物器与他形影不离,其中之一就是古琴。


朱熹将“乐”视为“道”,把音乐的外在形式与艺术创作中的道德情操、精神气质合而为一。他的音乐思想,是其整体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文献记载,朱熹精通琴律说,在定律、调弦、声律辨等方面有专门研究论著。他在传统三分损益的影响下,撰写了律学专著《琴律说》,在历史上首次提出“琴律”这个律学名词。他在文中也自豪地说道,“自有琴以来,通儒名师未有为此说者。”

image.png

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中收录《琴律说》

目前可知朱熹曾拥有过的古琴有四床。1187年,朱熹得到“雪夜宾”和“冰磬”两床琴。“雪夜宾”琴,系唐初贞观年间斫制,师旷式,桐木胎,黑漆朱髹。相传后来朱子将这床至爱的琴送给了当朝宰执大臣,他希望大宋的股肱之臣能遵循中正平和的大道,遵循天地万物的法则,以中庸之道治国,以理治天下。“冰磬”琴亦留世至今。朱熹还藏有仲尼式无名琴。此外,广陵派宗师刘少椿旧藏灵机式古琴“怀古”,其龙池内刻有“朱紫阳”款,也应是朱子之遗物。


四、恩师李侗


朱熹的主要老师包括胡宪、刘勉之、刘子翚和李侗。‌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对朱熹的早期教育影响深远。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都是理学家,他们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引导朱熹涉猎佛道学说,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基础。

‌李侗是程颢和程颐的三传弟子,“南剑三先生”之一,“延平四贤”之一。因为他与世故绝交40余年,除了给学生讲课,平时也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世人少有人知。朱熹5岁的时候随其父朱松由尤溪前往政和途中,路过延平时,认识了父亲的学友李侗。朱熹拜李侗为师时,李侗61岁,年长朱熹37岁。当时朱熹已中进士,将赴同安从仕。因朱熹为官一方,师徒二人不能时常一室,互相切磋,相互交流。于是书信互递,答疑释惑成了这对老少师生授受学问的独特方式。师从李侗的十年间,有过六次与李侗的历史性会见,就近接受李侗老师的教授。李侗不仅传授儒学,还引导朱熹接受“理一分殊”的观点,帮助朱熹建立完整的理学体系。在李侗的指导下,朱熹逐步从佛教转向儒学,最终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后来,朱熹在教育上,兴复书院,订立学规,其 “小学”“大学” 之分与读书法泽被后世;于学术中,构建理学体系,精注四书,传承创新儒家思想,其学脉绵延,深刻塑造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格局。他的学术成就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image.png

白鹿洞书院

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曾亲至白鹿洞书院视察

结语:

朱熹,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其一生如同一幅绚丽多彩且内涵深邃的画卷。从学霸之路的逢考必过,开启仕途的为民请命,到在学术领域广泛涉猎,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兼为鲜为人知的古琴大家,更得益于恩师李侗的引导成就非凡。他虽仕途坎坷,却始终坚守 “视民如伤” 的理念,在不同的境遇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能从他的经历与智慧中汲取无尽的精神滋养。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台海网、东南网、南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image.png


移动图书馆
图书续借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hcsmztsg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